借贷消费只赚快钱一夜暴富一些年轻人因为这些消费和理财观念,容易落入套路贷或金融诈骗的陷阱。在监管加大力度整治金融乱象的同时,专家建议年轻人树立理性的借贷意识和理财观念,提升风险防范能力。这里有一份避坑指南,希望能帮助年轻人提升财商,保持理性。
部分年轻人易落入金融陷阱
专业办理大学生贷款,只需提供身份证信息,无利息、零担保这则广告信息打动了看中一款游戏机的大学生小王。他按照广告上的联系方式加上了对方微信,并在其指导下在某贷款平台贷了4000元。但没有经济来源的小王,无法按期还款,只能通过多家平台借新还旧。欠款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短短6个月小王的债务已增长到10余万元。
近年来,借款人出现了年轻化特征,尤其是随着各种消费场景产生的小额贷款日渐增多,游戏贷、医美贷、租金贷等在年轻人中比较流行。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少数大学生深陷高额债务,离不开不良贷款平台的推波助澜。一些非正规持牌机构打着小额低息无需信用记录等旗号诱骗消费者借款,贷款利率实际上远超市场水平,甚至诱导以贷养贷。另外,一些青年群体愿意尝试新奇事物,却缺乏足够辨识能力,容易落入宣传诱导的陷阱。
去年,河南信阳的张女士接触到一款名叫喵喵的手机应用软件,用户通过软件认购和饲养虚拟猫咪,虚拟猫咪很快便可养成、出售,号称能在短时间内为投资人赚得10%左右的收益。张女士前前后后投入了15万元,然而喵喵App突然无法登录,她不仅没有得到高额回报,本金也被一卷而空。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消费者金融素养调查分析报告(2021)》显示,对全国约14万份成年受访者样本数据分析发现,在有金融投资行为的群体中,中青年群体对金融投资收益预期的非理性程度更大。
专家指出,部分年轻人由于风险偏好比较高、自身经济实力不足,可能会追求赚快钱,盲目购买保本高收益产品,容易落入金融诈骗陷阱。
堵偏门同时需开正门
五花八门的互联网借贷平台、投资理财平台,是助长部分年轻人超前消费意识和非理性投资行为的重要推手。为整治这类乱象,金融管理部门持续发力。
今年以来,国家出重拳整顿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乱象,禁止小贷公司向大学生发放互联网消费贷款;出台《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条例》,其中提出,除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另有规定外,企业、个体工商户名称和经营范围中不得包含金融理财财富管理等字样或者内容;发布风险提示,提醒金融消费者警惕明星代言金融产品风险,防范虚拟货币交易活动的风险
堵偏门同时需要开正门。在将偏门堵严、堵实的同时,要满足好年轻人合理的金融需求,将正门开大、开好,弥补金融服务的短板。董希淼说。
专家建议,为满足年轻群体合理需求,各家银行应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开发针对性、差异化的互联网消费信贷产品,提供额度适中的信用卡、消费贷款、创业贷款等。另外,加强投资者教育,对于青年群体的客观消费需求和投资行为,需要加以正确引导。
央行调查显示,消费者金融素养在年龄上的分布呈现倒U型,老年人和青少年的金融素养水平相对较低,一老一少是金融教育持续关注的重点对象。
希望通过金融教育,帮助消费者提升金融素养水平和金融风险防范意识。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相关人士表示,要针对年轻人持续开展财商教育,引导其树立理性投资、价值投资的观念,理清自身投资理财需求和可用资金。
提升财商加强自我保护
提升公众的金融素养和风险防范意识,是强化金融消费权益保护的预防性措施。作为初入社会的年轻人,如何才能管理好来之不易的收入?可参考这几点:
量入为出,理性消费。要树立理性的消费观,合理安排生活支出,不要盲目攀比。如果确实需要借贷,要为自己的负债规划定一个安全警戒线,可参考28/36经验法则,即个人或家庭的房产类相关支出不超过同期收入的28%,总的负债不超过同期收入的36%。控制负债水平在此范围内,个人或家庭在日常生活中一般不会有明显压力。
火眼金睛,去伪存真。对广告中的免费优惠稳赚不赔低成本、高回报等字眼要高度警惕,自觉抵制诱惑,坚信天上不会掉馅饼。切勿轻信各种QQ群、微信群所谓高手导师,防止被骗。
银保监会曾多次提示:在实践中,承诺保证本金的金融产品收益率超过6%就要打问号,超过8%就很危险,10%以上就要准备损失全部本金。
自我保护,善于求助。如果不小心陷入不良校园贷或遭遇金融诈骗,应及时与家人、老师沟通,并保存相关证据,第一时间寻求监管部门、公安机关帮助,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相关的主题文章: